东台市审计局 陈晓锋
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新政的出台,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已成为摆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命题作文。本文既结合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又充分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实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覆盖 思路 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审计全面进入“全覆盖”时代,这无疑给本身就面临任务繁重与力量不足矛盾的县级审计机关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在解读审计长关于“全覆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谈谈县级机关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
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准确把握“全覆盖”内涵。
面对“全覆盖”的初次提出,基层审计机关或许会被“当头一棒”,无从下手,因为任何事要想实现一个“全”字,都将是非常之难。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关于“全覆盖”的论述,直接为基层明确了实现的总体思路、方式方法。
一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现有深度的“全覆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无论审计事业如何发展,“质量第一”始终是审计立身之本。没有质量的“全覆盖”,相反会阻碍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全覆盖”,不能只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在查深审透、打造精品的前提下,有序扩张项目数量,做到重质兼量。
二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有重点的“全覆盖”。“突出重点”一直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如果发生偏离或偏差,审计的社会价值将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应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在把握总体、准确研判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问题。
三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有步骤的“全覆盖”。审计“全覆盖”与其他任何事件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客观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基层存在任务繁重、力量不足、手段落后、知识缺乏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一过程也许会更加漫长。因此,要实现审计“全覆盖”,不应仅仅把精力放在如何制定好每个年度的项目计划上,而要放眼长远,科学谋划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实行分步推进,挂图作战,最终实现监督对象的“一网打尽”。
四要正确处理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实现有成效的“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最终需要达到形式上的“全覆盖”与效果上的“全覆盖”的完美统一。面对这一要求,基层不能纠结于微观事项的审查,而应更加重视宏观思维层次的培养,更多的从宏观上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当前特别要在促进经济发展、防风潜在风险、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反腐倡廉等宏观领域有所建树,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主动策应改革发展要求,专业化推进审计“全覆盖”。
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也有不少直接或间接与审计工作相关。这就需要基层把各项改革发展要求主动纳入范畴,在总结规范以往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高起点、专业化推进审计“全覆盖”。
一要实施“全口径”监督,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主动克服管理体制等障碍,实行审计与延伸调查相结合,把国税、地方金库等组织预算收支的部门纳入审计范畴。既要全面关注“四本预算”运作情况,坚持“从财务到业务再到管理”、“从预算到执行再到决算”、“从情况到问题再到整改”三个全过程监督,更要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总要求,全面排查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地生效。要突出联网审计财税部门先行的发展导向,充分运用信息化的平台优势,做到实时监控所有预算管理单位。
二要坚持“必审制”要求,拓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坚持凡投必审,把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的唯一依据,做到凡财政资金投入,或国有性质建设的公共工程,不管投资数额大小和工程类别,不管是城乡市镇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均要接受工程造价结算审计。要围绕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前延后伸,从前期的规划设计、编标招标、合同签订到施工变更、材料设备选购与定价、工程监理履职、竣工验收,以及工程进度款支付等方面,实行建管环节监督全覆盖。成果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披露层面,更要对造成损失浪费等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
三要紧跟“时代性”步伐,革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等政策新规,探索突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社区、街道、村居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新业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适时增加举借债务、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三公经费、权力运行等新常态新要求。注意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预算执行、财务收支、财政决算、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整合力度,提高任中审计的比例,对重点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建立轮审制度,以提升监督频率。
四要按照“精细化”思路,发展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尝试运用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并结合专题调研的绩效审计方法,将涉农审计向两头延伸,重点重抓项目立项审批、工程实施监管、资金管理拨付、运行效益效果等四个环节,做到过程全覆盖。充分发挥涉农资金兑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做到“人机结合”,综合审计,全面分析各项惠农政策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积极探索实施影响范围广、补助金额大、社会关注高的涉农资金连续跟踪审计制度,及时掌握基层实际和农民诉求,剖析政策利弊,为宏观决策服务。
三、继承与创新双轨并行,优化审计“全覆盖”保障机制
高效推进审计“全覆盖”,需要基层重新审视、整合现有资源,在完善提高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或自我创新更多的方法举措,持续优化审计“全覆盖”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要科学管理审计项目计划。立项方式应由以重点抽审为主向规划安排为主转变,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对政府管理、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进行全面普查,在客观分析审计间隔合理性的基础上,把所有应接受审计的对象滚动式安排到中长期项目规划之中,推进审计视野全覆盖。组织形式应充分整合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专项资金等各类专业审计模式,充分借助上审下、同级审、联合审、送达审、事中审、跟踪审等多种方式,并广泛运用审计调查、绩效审计、延伸审计等手段,做到多项一审、一审多用,努力做到普通单位三年一轮,重点事项年年关注。
二要打造职业化审计队伍。一方面,大力开展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不但要及时学习法律法规、审计技巧等专业知识,更要系统地安排学习宏观经济学、法律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绩效审计包括外语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持续不断充电,着力向审计人员知识“全覆盖”的目标努力,同时造就一批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税收审计、金融审计领军人物。另一方面,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后期储备,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涉及会计审计、计算机、工程、法律等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大胆革新审计组织方式。对外,积极尝试审计外包模式,在保证质量、监督到位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现有多地基建审计外包的成功模式,扩大其他审计业务“转”给中介机构实施,通过社会审计的力量来缓解基层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对一些常规内容,还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力量和成果来加以综合运用,提升工作效率。对内,要彻底打破科室职能的框框套套,采用公开竞争等方法组成审计组,审计组成员应根据项目体量大小、涉及业务各种类、信息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在全局范围内抽调,以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四要加快审计地方立法步伐。应通过多种途径、场合,积极向党委政府宣传上级对审计“全覆盖”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领导日常难以见到的审计系统内部的量化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地方出台各类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文件、制度,以提高全社会自觉理解接受和参与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之中。在法规条款的起草上,不但要有原则性的要求,更要突出操作性和针对性,大到应该接受审计监督的对象,小到应该提供给审计部门的电子资料等等,都应一一明确。总之,着力将审计“全覆盖”工作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规范,从文件内容上加以明确,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杨长文,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山东省审计厅网站,2014/3/31
[2]张开国,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审计署网站,2014/4/4
[3] 肖方栋, 审计全覆盖解析, 审计署网站,2014/11/15
[4] 向顺鹏,关于推进基层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衢州市审计局网站,2014/11/18